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By | 2016/04/17

芬蘭跟台灣的外語(語言)教育有哪裡不一樣?

讓筆者簡單描述自己在台灣學習英語和在芬蘭學習芬蘭語的經驗給各位做個參考。

在台灣中學生或高中生的英文學習成果是以「考試結果的分數」作為唯一的評量標準,沒有聽力測驗,當然更別說口語測驗。(這是筆者20年前的經驗。話說筆者人生第一次的英語口語測驗竟然是英文念了十幾年之後33歲在考IELTS的時候)

而在學校主要的英文考題方式則是「填入正確的單字」、「選擇正確的文法」、「將此句翻譯成英文或中文」等等。

考試的頻率大概是每週,大考就是期中兩次跟期末,所以一年就是六次。小考則是不計其數。

這樣英文唸了六年,要進大學的時候我去了英語會話教室,發現我完全講不出英文。(當然本來就也是因為不會講英文才去會話教室的XD)

芬蘭的語言教育則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對比。

筆者在芬蘭的芬蘭語課是在大學修的,一共修了10個ECTS(在台灣應該等同於6到7學分吧),一週上六個小時的課,一共上了7個月。

很有趣的特徵是「考試只有期末一次」、「考試是聽力測驗、口語測驗、閱讀測驗、寫作測驗分別進行」、「授課內容是以實用為中心,當然也教文法跟單字,但是教文法跟單字是為了促進語言的實用能力」

請容筆者稍微岔開話題,話說筆者母語是中文,但是從英文跟日文的學習經驗來說,不管是哪一種外文,要學到能用永遠都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從零開始到能流暢進行日常會話與溝通起碼大概也要兩年(當然如果你每天都花8個小時的話或許半年到一年就夠了),長的話可能要五年之類的。

在這樣的漫漫長路中,不管是英文還是日文,筆者從來沒有認為記單字跟文法是一件有趣的事,就更別說不斷持續地記文法跟背單字好幾年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了。

光記文法背單字都無聊至極了,竟然還每個禮拜考試!?這樣的學習方式要怎麼對念英文產生興趣與動機呢?就更別提是在一個不需要英語能力的生活環境中學英文了。

スポンサーリンク

(回到主題)讓我們來看看芬蘭的語言教育。

「讓學生使用該外語」是一切的中心,而且是從頭就開始。

在課堂裡,文法教完了,但是文法只看一次也不可能記起來,在家裡記文法背單字又很無聊,那就乾脆在課堂上練習。

用流行音樂、小遊戲、網路影片、小組會話等等的方式。

當然,在家裡複習跟寫作業也是需要的,但是所需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禮拜兩到三個小時左右而已。

從學習成果的評量方式來看則更顯不同。

芬蘭的語言教育方式是「盡可能讓你會講」、「盡可能讓你多講一點」、「盡可能讓你不要輕易放棄」

那麼結果呢?

「社會上會講外文的人就多了一點」、「放棄學習外文的人就少了一點」

評分的方式是六階段式評分。0分不及格,1~5分都算及格,5分最優秀。但是不排名次,成績也不公開。

測驗的內容不是「使用文法跟單字的正確性」,而是「使用外語的溝通能力」

「你能用該語言傳達多少訊息,你能用該語言理解多少訊息」是最主要的評量方式。

而這樣的評量方式必須建立在老師的主觀看法上。

在一個注重能力的評量方式中,老師的主觀看法非常重要。

但是在一個以競爭為主要評量方式的社會中,老師的主觀看法不可能被接受,因為那並不客觀。

而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看的是多益的分數、是考試成績、是客觀的競爭結果。那英語溝通能力呢?

我們回頭想想,英語教育的結果,托福分數的差距是不是就是這樣產生的呢?

外文教育不過只是一個例子,但是也帶給我們窺視整個教育體制環境一個很好的角度

↓下一頁: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Page: 1 2 3 4
中文文章一覽請按此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 你的一個讚或分享將會是最大的鼓勵!


スポンサーリンク


中文最新文章


Please share your comment here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