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本於2019年6月28日以日文投稿,中文翻譯投稿晚約半年。
又到了迎接月底的時刻。又是為了達成每月至少投稿一篇的目標而在剩下兩天的時間裡開始急著敲鍵盤寫稿的筆者。
最近充滿活力的筆者事事順利。網站的訪問數持續成長(雖然還是一個小學生等級的規模XD),生活上持續重訓、慢跑、有氧運動、閱讀跟充實社交生活的習慣。
不過,最近常常在晚上無意識地睡著。晚上9點睡著,半夜1點醒來的狀況時常發生…
然後最近迷上了「烘烤蔬菜」這道菜。
就是把大量的蔬果地瓜等等的切塊,然後就用烤箱烤過就完成了。
調味料有Balsamic醋跟鹽還有蠔油醬之類的。
下次應該來試試看甜甜的蜂蜜!
在這樣的生活之中,今天筆者想要來分享存放在回憶之中的三個小故事。
スポンサーリンク
「成長」等於「失去自我」嗎?
這是一個從我認識的人身上看到的事。
她以「會失去原本的自己」為理由,拒絕改變自己。
然後,到現在仍然希望別人能告訴她「你保持這樣就可以了」。
不過,那是真的嗎?
「成長」的路上本來就伴隨著「變化」,這也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意思。
那麼,成長之後的自己當然也不會100%跟過去的自己相同。
但是,當成長所代表的是更好的自己的時候,拒絕新的自己不也就是拒絕了自己成長的機會嗎?
這樣對自己會是一件好事嗎?
反過來想想看。
如果「你就這樣就好了」這句話是為了不失去原有的自己的話,那麼現在的自己是不是應該跟小學生的時候的自己甚至幼稚園時代的自己一模一樣才算是沒有失去自己?
這會是好事嗎?
不用想也知道答案。
她是在理解「活得像自己」的重要性的前提上選擇要活得像自己,抑或是她只是單純想「找一個理由放棄成長並逃離成長的過程中所伴隨的苦痛」呢?
我想讀者大概都知道答案。
90%被認為是日本人的筆者
最近大多數筆者遇到初次見面的人都認為筆者是日本人。
對方從印度人、非洲人到芬蘭人都有。
今天筆者在健身房也被一個第一次見面的芬蘭人問到「你,是日本人嗎?」
「不是喔,我是台灣人」
如果從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跟在芬蘭有很多移民的越南人來猜的話,或許筆者的外表跟日本人最像吧。
還有就是「髮型」跟「服裝」了吧。
因為筆者的髮型跟住在日本時一樣,平常也使用日本的髮蠟整理頭髮,所以我想髮型會是一個很大的特徵吧。
而筆者所穿的衣服目前也都還是從日本帶過來的,所以跟住在日本時候穿的是一樣的。
這兩點應該是很大的因素吧。
髮型跟服裝,恩。
「行動」是最真實的語言
這是在這個部落格上已經提過很多次的想法了。
「行動」
人除了講不了話的人之外,基本上想講什麼就能講什麼。
言語可以是誓言,可以是保證,可以是表明自己的立場之類的話語。
但是,沒人知道那些語言是真的還是假的。
唯一最真實的語言就是行動。
行動如果跟言語不同的話,馬上就會被看穿。
就像戳破一張薄紙一樣。
即便言語再怎麼好聽,但是如果從行動中讀取到的是如此悲傷的事實,那也只能逼自己相信事實。
但是能知道事實起碼是一件好事。
筆者也希望讀者們能注視人們的「行動」而非人們的言語。
因為行動就是最真實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