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3)學生不上補習班, 也沒有所謂的課後輔導(4)不強調競爭與排名 其實也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要去學校?
我想這個問題代表了ㄧ切
如果在日本隨便問一個路人, 我相信你不可能聽到「是為了提升教養」或者「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 取而代之的我想主要的答案可能是「為了進到好的大學」, 「為了更高的薪水」, 「為了進到知名的大企業」
教育為的就只是「進到好的大學」跟「進好公司工作」嗎?
難道不是「為了瞭解人活著的意義」嗎?
我想這種認識在芬蘭與東亞有著很大的相異, 也因而造成了人們思想與社會的不同, 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受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
スポンサーリンク
芬蘭教育的特徵是不重視排名與競爭, 而重視學到了什麼, 學到哪裡了
在日本或台灣往往是所有的學生在同時開始學習, 同時接受考試, 然後同時進到下一個學年
優秀的學生往往沒有問題, 但是其他跟不上進度的學生就被迫必須要在眼前的內容都還無法理解的情況下進到更難的階段
這樣在中學過了六年的結果, 少部分優秀的學生進到頂尖大學, 但是其他的學生就拒絕學習, 形成被社會所遺忘的族群
難道不是這樣嗎?
所謂成績不好的流氓學生不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跟上學習進度然後被社會所拋棄的一群嗎?
(網路引用)
但在芬蘭似乎並不一樣
以學習的達成狀況做為評斷的方法, 學習進度比較慢的學生可以在某個科目上再花半年或一年重新學習一次, 在學生厭惡學習之前他們還有機會可以重新嘗試
而那些優秀的學生則可以依據自己的程度選擇進階的課程
重點是如何讓學生不會忘記學習的樂趣, 而能自主自動的學習
待續